醫學新知

< 回前頁

大腸癌七大前兆 這項檢查不可少!

資深藝人賀一航昨晚(6月3日)因大腸癌離世,享壽64歲。國內大腸癌的罹癌人數已連續11年蟬聯第一,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事實上早期大腸直腸癌幾乎沒有症狀、難以察覺,以下整理大腸直腸癌可能發生的七大前兆症狀,作為民眾日常檢視方式:

1.排便習慣改變:發生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瀉或便祕現象交替發生,一旦有類似症狀,一定要探討原因,因為這往往是大腸直腸癌最明顯的警告信號之一。
2.糞便形狀變細:如果排便時發現糞便形狀漸漸變細,且每次排便只有一點點,會有輕微的排不乾淨之感。
3.排出帶血或有黏液的糞便:解便時混雜血液,常帶著一些黏液,且出血的血量均不大,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
4.裡急後重,常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便意:常常有便意、想要上廁所,但實際解便又解不太出來,嚴重時一天可能上十多次廁所,還是覺得解不乾淨。
5.經常出現腹痛或絞痛:造成腹部疼痛或絞痛的原因很多,但若疼痛無特異性又反覆發生,且常不侷限於一處。
6.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但是貧血症狀是漸進的,容易被輕忽。
7.未減肥但體重逐漸減輕:突然覺得胃口不佳,沒有食慾,接著發現體重持續減輕;是由於癌細胞急速擴展,吸收了吃進去的營養,甚至掠奪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的養份所致。

民眾除了平日要注意以上七大症狀外,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因研究顯示家中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而和眾綜合診所總院長李相台醫師,作為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的親屬表示,一般以糞便潛血檢查作為檢查大腸直腸癌的基礎檢測防線其實是不夠的,因為檢驗時可能因痔瘡或是受飲食影響,而導致檢驗失準,且大腸直腸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有時甚至連糞便潛血也很難被檢驗出來。

李相台醫師建議超過40歲的民眾及有家族病史的親屬,每年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且都要檢測基礎癌症篩檢(包含CEA大腸癌篩檢)及全腹部超音波檢查,來檢視是否有癌前病變及轉移現象的發生。若發現大腸癌篩檢指數過高時,李醫師建議再透過大腸鏡來檢視大腸及直腸,早期將瘜肉切除、化驗是否有病變疑慮,而瘜肉很容易復發,所以建議大腸癌篩檢指數過高及家族病史親屬要每三年定期做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成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民眾應該要有警覺心,除了平日裡要均衡飲食、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外,也要定期追蹤檢查來達到預防效果。也呼籲病患不要害怕癌症,及早發現、儘早積極配合治療,戰勝病魔。